论刚柔(经典)
2023-04-06 19:11:34来源:洞读

曾国藩曾言: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“近来见得天地之道,刚柔互用,不可偏废,太柔则靡,太刚则折。”

正所谓:刚非暴虐之谓也,强矫而已;柔非卑弱之谓也,谦退而已。

太过柔软就容易导致萎靡不振,太过刚强也容易招致折断。

唯有不断矫正,让弱变强,刚柔并济,不卑弱,不牵强,活好当下。

做人,不可无刚,无刚则无法自立。做人,同样不能无柔,无柔则不亲和。

唯有刚柔相济,在原则上、是非上刚强坚定,在琐事上、小事上柔和,方能在外顺心,在内顺意。

人这一生,就是不断学会自省、自觉、自律、自强、自立的过程。

学会必要的“刚柔”智慧,能助你走得更稳,更远。

不卑不亢,刚柔互济

楚汉相争时,项羽曾派用季布去攻打刘邦,每一次刘邦都被打得灰头土脸,相当狼狈。

西汉刚刚确立,对季布怀恨在心的刘邦,急不可耐地颁布一道命令,悬赏千两金子捉拿季布,而那些知其不报者,或是故意藏留季布的人,势必诛杀本人以及其父兄全家。

一时之间,季布躲无可躲,辗转多个地方,才在濮阳的一个姓周的人家里被收留。姓周的人说:

“现在到处都有捉你的消息,也即将搜查到我这里来,如果您愿意听我的献计,我就帮你,可如果不愿意的话,我不如就先抹了我脖子算了,免得连累到我一家人。”

不卑不亢的季布知道自己走投无路,也立马识相地选择遵从对方的意见,能屈能伸地剃光了头发,给脖子套上铁圈,穿上粗衣,藏在棺材里,卖给了时下著名大侠朱家。

这个大侠可谓真是豪杰,明知棺材里装着的就是季布,也知道他在刘邦那里犯了大错,可自己还是义无反顾地买下来。

而且,朱家还特意到洛阳见汝阴侯腾公,跟他讲道理说:

“季布真的有不可饶恕的罪过吗?自古以来,臣子各为其主,忠诚为主效力,不是臣子最高尚的职责吗?

倘若真如当下皇帝所言,难道项羽的部下全都要一个不留杀干净?为了自己一时私人恩怨,从而倾尽天下人事去搜捕,去追杀,岂不是正好彰显了当今的皇帝心胸是多么狭隘啊。

再倘若季布最后走投无路,被逼北逃匈奴之地,或是南逃越地,岂不是白白将一个豪壮又勇敢的人送到敌国那里去?您为什么不向皇帝讲道讲道其中的缘由呢?”

于是,腾公如实上报。刘邦果然被说服了,最终赦免了季布,还拜他为郎中,如此安定了人心,也收获了民心。

显然,季布不卑不亢,才能一直正直、刚毅地做好自己,姓周的人也懂得刚柔相济,才救了自己一家人。

朱家人更是深明大义,刚柔聪慧,才说得通腾公,使得他愿意,也真的希望刘邦能够反思一下自己。

最终,刘邦也的确做到了明白其中的道理,才能从下到上,完全将一件极有可能发生的悲剧瞬间变成了一件莫大的好事。

由此可见,刚柔相济的智慧,便是一种不可多得的、善于变通的智慧。

以柔克刚,保持均衡

刚柔从性质上来说,刚为阳,柔为阴,阴阳两面,亦如事物的两面,看似对立,实则也相依存。

阳刚显于外,阴柔蕴于内。彼此之间,若是达到均衡,甚至能够做到以柔克刚的话,那就容易事事遂心如意。

为什么要倾向于做到以柔克刚呢?

因为古往今来,刚强者居多,柔弱者偏少。

正所谓:

“温柔天下去得,刚强寸步难行。”

善于以柔克刚智慧的人,往往都是更有才智和谋略的。

如若做到了柔且刚,刚且柔的话,便能够做到随机应变,伺机行事,最终成事。

不是一味地选择刚,也不用一直选择柔,懂得“月缺不改光,剑折不钝锋”,以柔为进,以柔为势,以柔克刚。

如此,亲和人心,得到人心,成就自己。

的确,生活当中,那些太过刚强的人,极其容易落得一种被孤立、四面楚歌的下场。

而且这些人也往往更倾向于自我封闭,拒人千里之外,不懂得人情世故的。

可现实却是,人都是无法完全隔断于外界,完全独立于外的。

所以,做到了以柔克刚,保持均衡的人际关系,以及权衡好自我与外界的关系,才能过得更好。

刚柔相济,砥砺前行

是人,都有七情六欲,有自己的期待,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。

所以,既然欲望不可没有,那就少不了要得到他人的帮助,也需要别人对自己的信任。

就像有人说的那样:再伟大的人,也需要追随者,再出色的演说,也少不了听众。

做到刚柔并济,砥砺前行,一个人的潜能才得以激发,眼界才得以打开,格局才能撑起来。

最终,善始善终。

标签:

最后一页
真勇闯阿拉德安卓版手游一览 真勇闯阿拉德安卓版手游推荐 今日讯

精彩推荐

资讯News

  • 聚焦Policy